策展 / 策劃 <

策展:「印」藝術計劃

前言

版畫是一種印痕藝術,通過製版、印刷而成,並具有間接性(以「版」作為媒介)及複數性的語言。傳統的版畫創作有其相應的規則標準,如試版、版數,甚至不接受單刷版畫等。然而,隨著時間的推進和科技的發展,版畫藝術家不再受限於傳統版畫定義的界限,如普普藝術家羅森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 結合繪畫和裝置的單刷版畫作品,中國當代藝術家徐冰直接拓印長城的大型裝置「鬼打牆」和英國藝術家Lee Wagstaff用自己的血以絲印方式去製作「自畫像」。也有將版畫的複數性提升至作品的概念中去,像芭芭拉.克魯格(Barbara Kruger)作品「我買故我在」被印製成9000個購物袋和安迪.華荷(Andy Whahol)版畫創作的複製,都是在諷刺消費文化的大量生產。這些作品一再擴張版畫藝術的定義或重新思考版畫創作,為版畫創作注入各種可能性。

這次展覽是希望對版畫藝術進行多角度的思考,超越傳統方法的束縛,通過各式各樣的「版」和「印」的手段,並結合不同媒體去成就每位參展人的藝術概念。

參展藝術家梁慕潔所說:「藝術家是利用版畫呈現的獨特效果去追求視覺及主題的配合, 不再拘泥於版畫的純綷性。」她運用絲印技術將蔬菜组成的圖案印在製作衣服的紙樣上,以作品審視過度追求時尚導致嚴重影響粮食的種植。而梁慕貞的《再讀》就以傳統手工印畫的技巧和印刷的重覆性去象徵「再」的行為,將版畫的複數性成為演繹作品意念的語言。與上述兩位藝術家同樣都是關注社會現象的另一位參展人──李舜如,她的作品由平面的相片和素描作為「版」印到陶泥上,將對城市的「印象」化為刻進空間的立體「印痕」。作品《我的生活密友》的印製過程剛好相反,林月娥以「衣車(縫紉機)」作為「版」,採用拓印技法將三維實物轉化為平面圖像,呈現也不單單是衣車形態的各種紋理,也包含有時間的痕跡,再以裝置的展示形式重構個人和衣車的情感關係。方惠萍的兩組作品都反映出她不斷地對版畫創作提出問題,以求尋找新的創作形式。其中《面具》就運用了卸妝的方法將臉上的妝容轉印到平面中去,這張只能短暫存在於人臉上的「版」是反映出人的某種真實還是虛假?另一作品《水光十色》是以水面浮油轉印的方式並結合錄像的作品。在高科技這麼發達的今天,數碼印刷早已成為很多藝術創作中不可缺少的媒介。植說(Ella Lei)的作品呈現數碼印刷技術在某種意義下能延續事物的生命,從而感受真實的原物只能短暫存在的珍貴。

除了上述六個藝術家的作品外,這次展覽也邀請六位學生的作品參與展出。這些創作選自於本人在澳門理工學院藝術學校教學時的一些成果。課程主要是有關創意的培訓,沒有計劃教授正規的版畫技術,只向學生講述「版」和「印」的概念。要求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配合各自的創作意念去尋找或製作合適的「版」和「印」的方法產生圖像或立體作品。在不需顧慮到太多的技巧或規則標準的情況下,無論作品的意念、「版」和「印」的方式都可看到學生能盡其所能展現他們天馬行空的創意。像何嘉鏵運用來自生活中各種的物件,甚至自己的指紋,「印」出「眼鏡」對於她來說是具有兩種不同的意義。而李珺婷就以過印水直接將自己設計的數碼年份圖案轉印到作品當中。作品《陪伴成長》是梁嘉敏先製作孔版,再用沙紙印出特殊的紋理以營造泥土的感覺。一封等待解碼的信件是由陳淑儀直接運用現成字母印章創作而成的。同樣也是運用印章的作品有林泳儀的《做我所想》,她採用日期和字母印章去展現個人一次重要的人生抉擇。而梁日賓更自製印章,每一個印章都是有關他個人的經歷。

雖然參展學生沒有如其他藝術家那樣深入去思考版畫在當代藝術創作的各種可能性,但他們直接運用林林總總的「版」和「印」的手法,以最純粹和實際的行動去展現版畫創作的各種可能性。

策展人 李少莊

 

參展藝術家 :
方惠萍  |  林月娥  |  李舜如  |  植說  |  梁慕貞  |  梁慕潔

參展學生:
陳淑儀  |  何嘉鏵  |  林泳儀  |  李珺婷  |  梁日賓  |  梁嘉敏

 

主辦 :牛房倉庫藝術空間

贊助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地址 :澳門美副將大馬路與罅些喇提督大馬路交界

相關連結:Ox warehouse, 主題推廣創作(by muse-um.co),華僑報

電視訪問報導:澳門人.澳門事-第1143集《印》藝術計劃,播出日期:2016-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