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

展覽: 多棱•互觀——國際當代藝術邀請展

2021-12-20

參展作品: 數字焦慮 之 構影覓光

 

早在2006 年,當中國當代藝術發展蓬勃,不斷在西方語境中找尋東方文化身份認同的階段,澳門藝術博物館就與中國美術學院合辦了“顯微境.觀——中國當代藝術展”。學院和藝博館依託澳門作為當代藝術的國際交流平臺,在特殊的展覽視角中,詮釋時代的即時命題,也正是強調了以中華文化為主流之時,將中國與國際當代藝術情境在此不斷推衍融合,形成存異互生的當下。這不僅僅是澳門藝術博物館的開館目標之一,也是澳門文化的獨特發展方向,更是中國當代藝術需要切實獨立存在的文化意義。

至此,作為學術前沿之地的中國美術學院,以及國際視野轉換碰撞的澳門藝術博物館之間留下了可以來回呼應,相互鏈接的文化實驗之場,社會美育之域。15 年後,作為2006 年那次展覽在某種意義上的學術性回應,在以“現在史”為考證與排演歷史的角度,此次展覽將對現實的國內外當代藝術語境再次發問。這些問題正是由部分曾參與前述2006 年的展覽的藝術家,和特別邀請的國際當代藝術前沿的藝術家、兩岸暨港澳地區的媒體藝術家、當代藝術新銳共同組成,他們各自在不同社會與藝術創作中來回提問與驗證、實驗和演練,以日常的社會感知,來構建“非常”的社會共鳴,從觀世界到世界觀之間的藝術創造,來直面“近未來”的藝術責任。

所以,本次展覽還是以一種觀看方式作為出發點,即“多棱.互觀”為主題。棱鏡既是高密度資訊與圖像的能量聚集,也是各種社會現實與個體價值、文化基因不斷交織碰撞的能量場。來自海內外32 位( 組) 當代藝術家的參展,凸顯出藝術家實驗性創作面貌,無論區域、年齡結構還是媒介方式、表現形態,本身就已經形成多棱互觀的藝術現場,並通過澳門藝術博物館的專業平臺,以及中國美術學院的學術論述,探討當代藝術展示與研究的新路徑。“觀”則是當下藝術情境形成的新世界觀,是不同文化語境藝術家之間的互相觀看,也是澳門這道對外文化交流、多元文化共生的有“觀”之窗。這種“觀”來源於多文化在全球視角下的多重組合,它既是技術圍控下的博弈,也有對多重文化與歷史的不斷自我考察的推演;是疫情時代人類生活的重新反思,亦是人們對未來幻想的激情與彷徨。

“多棱.互觀”,以藝術家為群體,佐以物理材料的隱喻。以藝術作品語境構築世界觀陳述,讓展覽的目的正是要以多棱模型,著當下去中心化的現實格局,不斷以行動“折射”藝術家的個體立場,叩擊藝術與社會的本質問題。在棱鏡的多重介面上折射出各自多元的價值取向與藝術認同,不斷“折射運動”才能讓藝術能量持續產生和傳遞。在展覽中,採用繪畫、影像、裝置、AR/VR 等多種媒介手段,展現全媒體時代藝術家跨文化、跨領域的實驗性創作。這或許不僅僅是一個展覽,它更是一個久違的藝術“事件”。澳門就在這個時刻此境中,將本土生態發展的視角轉為與當代藝術語境交融的角色。它像是一面多棱鏡,在折射與共生之下,構成了相互觀看的角度。作品將在互關的角度裡,在動態與交融的情景下,省視當代藝術在多情境的藝術現實下,形成相互摩擦和激勵的藝術態勢,建構未來新的藝術生產機制與價值認同,讓澳門在“多棱效應“下,相互觀摩,相互構建藝術參考系、價值觀,成為新中國“向海而生”的多維互動的文化明珠。

相關連結: 澳門藝術博物館

 

展覽:「生生」——澳門全藝社十三週年會員展

2020-12-17

參展作品: 描繪城市空間──負空間

2020無疑是驚險動盪的一年,世界不同地區受到了新冠病毒肺炎的廣泛傳染,經歷了前所未見的公共健康與經濟危機。靠旅遊與博彩業興旺的澳門小城,雖然也受到了不可抗力的連鎖影響;以致本地旅遊業以及其他行業於本年度大部份時間皆儼如冬眠狀態,為經濟狀況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影響,但也非常幸運地,憑藉抗疫政策的謹慎實施、市民的自覺性與通力合作,澳門居民的生命與財產得以獲得很大程度的保障。來到今天,眼看全球乃至鄰近地區仍然確診個案不斷,作為生活於相對安穩的澳門中的一員,我們懷著感恩的心情,來總結2020年為我們帶來的一切。老子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福禍相依是人生中的真理,如明白其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本質,則當下處處皆轉機。

於12月份澳門全藝社(Macau Art For All Society)來到了十三週年,回顧過去,於2007年本藝術團體由六位藝術家包括創會會長君士坦丁、吳方洲、李少莊、朱焯信、楊子健與唐重創立,至今已發展有藝術家成員超過六十位,全藝社創會後一共舉行了共六次會員大會選舉,先後六次經由會員一人一票之選舉制度選出了會長與理監事會架構成員,現時之任期定為三年一屆。2020年適逢第六次選舉,本人有幸第二次連任,第三次成為全藝社之會長,會員大會與理監事會架構成員也同時藉著選舉過程順利選出,現時連會長、理事長與監事長一共有十三名領導架構成員,名單如下:會員大會會長郭恬熙、副會長鄭慧蘭、副會長鄧國豪、理事會理事長霍凱盛、副理事長黃詠瑤、副理事長黎雪穎、理事梁子毛、理事蘇文樂、理事李植安、理事楊文軒、監事會監事長一夫( Yves Etienne Sonolet)、監事李嘉瑩和監事李敏智。

為慶祝澳門全藝社成立十三週年與本年度會員大會與理監事會選舉的成功舉辦,是次之年度會員展假澳門漁人碼頭里斯本畫廊舉行,並特別邀請了創會會員藝術家、資深會員藝術家和理監事會成員藝術家共二十一位藝術家參與展出。是次展覽藝術家年齡橫跨60後至90後共四十年的出生背景,展出媒材包括畫作、雕塑、攝影、裝置和錄像藝術共超過四十件作品。

全藝社作為澳門當代藝術最具代表性的團體之一,由專業藝術家來運作,過往一直專注營做並提供讓藝術家創作的空間、於公眾平台展示的策展項目、以至藝術品買賣的整個文化藝術生態鏈。過往十三年透過為藝術家策劃個人展覽和聯展超過一百五十多次,大力推動了本地當代藝術蓬勃發展的狀態,並培養了一批本地年輕藝術家。如今眾多新一代的年輕藝術家已獨當一面,為澳門文化藝術未來的棟樑,繼續為文化藝術發展事業發光發熱、生生不息。是次展覽開幕特別邀請了一眾藝術家與文化界的前輩們來一同參與慶祝,為這艘本地當代藝術的航艦加油並作見證,共同分享藝術展現於社會的力量與成果,展示我們對未來向前邁進的信心與堅定。

本展覽以「生生」為題,除了是「生生不息」的意思,兩個「生」字也作「甡」,意謂「眾生並立之貌」。當年由創會藝術家李少莊所取的英文名字「Art For All」,一直是本會標誌性的名字與宗旨,澳門全藝社堅定地為藝術家提供最大程度的創作自由與空間,同時也擔當藝術、公眾與政府之間的橋樑角色,培養澳門的優秀人才,以藝術之名,為公眾帶來當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創新思維,以開放、和諧的氣氛,傳達藝術精神的重要性。

是以,「生生,不絕之辭。 」

策展人
郭恬熙

相關連結: 全藝社

 

策展: EXiM 2020 (iv) –「藍上藍」──史文華個人展

2020-10-24

前言

「藍上藍」──史文華個人展是EXiM2020第三個展覽,華裔藝術家史文華在美國從事實驗影像創作和教學多年。這次在一樓和二樓展出六個作品,展示形式以單頻、多頻、投影和裝置呈現。

一樓共展出《因爲藍天》、《具體》、《臨界點》和《夜》四部作品。作品《因爲藍天》是用了一種古典晒印圖片的技術──藍晒法(Cyanotype),將手機視頻逐幀印製出來,再重新以定格動畫的方式製成影片。藝術家帶著觀眾從當下最普及的數碼影像,回到製作靜態照片(藍晒法)和動態影像(定格動畫)的最初期,最後又以高清視頻呈現。由非物質的媒介轉化成可觸碰的紙本物質圖像(鐵鹽與光的作用),再以逐幀動畫方式(有別於常見影片的跳動節奏)拍攝成數碼動態影像,一趟關於影像發展的回溯之旅。同層作品《具體》,標題取自二戰後在1954年成立的日本藝術團體的名字「具体」(全名是:「具体美術協会Gutai Bijutsu Kyōkai」,也稱為具體派)。具體派藝術家經常以身體作為工具或身體與工具結合進行藝術創作。史文華認為:「當代攝影機早以超越了攝影機是人眼的延伸傳統說法,攝影機替代了人眼」。攝影機的鏡頭如藝術家的眼睛,記錄了他的當下,景物的紋理和移動的身影等等。而經剪輯的影像就顯露出一種竭力追尋那些已逝的眼前,如腦海中跳動的碎片一樣,早已成為混雜式的圖型,重複地迴盪著,閃現著。作品《夜》的外文名字是以德文Die Nacht標示,是受到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在1885年創作的同名藝術歌曲啟發,也是影片的背景歌曲,而此曲的歌詞來自於奧地利詩人吉爾姆(Hermann von Gilm)1864年的同名詩歌。陽光抺過玻璃窗,也短暫地帶進了室內並勾劃出內裡的場景。作品由光引領著,看到了時間流走,那一抹又一抹的光影讓眼球感受到有溫度的絲質觸感和也誘導出心底的詩意韻味,這就是光影和時間書寫的詩歌。《臨界點》是一個三頻錄像作品,以信號處理器扭曲和改變原有的視聽,產生出抽象的線條和圖案,史文華說:「不可逆轉的影像調變。」與此同時,也讓我們看到數碼技術正在帶領著我們進入到一個全新但難以捉摸的境域。

二樓是一個被藍光渲染的空間,作品包括《水上行舟》和《時間感》兩組錄像裝置。《水上行舟》是藝術家一次重遊武漢東湖之時所創作的,表達城市發展不但使環境變遷,也產生了很多污染問題。當下看到的,已跟孩童時代的兒歌[1] 所描述的景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想不到海山竟多變幻,再也不見舊時面[2]」。作品是利用两部GoPro攝影機固定在两技船槳上,隨著划船的動作,帶著觀眾浸入湖水之中,緊接又回到湖面之上,以一種呼吸的頻率上上落落。這種將相機設置在一處不尋常的視角,翻轉了我們慣常的觀視體驗,似曾相識,但又不一樣的感受和認知。而《時間感》是《具體》和《夜》的增強版,更加深入地抒發對時間飛逝的情懷,流動的光線和景物的質感仍然是主角。

史文華用影像寫詩,時間是很多作品的重要元素,而光線就成為演繹的手段。總能令觀看者走進一個沉思空間,緬懷時間的流逝,更慨歎逝去的不只是時間,周遭的人和景物都無人倖免,同時也反思進步和發展對人的影響。觀賞他的作品,需要靜心品味和沉澱思量。雖然螢幕是光滑的,但是作品令視覺和聽覺撫摸到起伏的痕跡,感覺到景物的質地。在作品的文字敘述中史文華提及多位先鋒實驗創作大師,包括白南準( Nam June Paik)、蓋瑞‧希爾( Gary Hill)、喬納森‧梅卡斯(Jonas Mekas)、菲利浦‧所羅門(Phil Solomon)和日本的具體派等,本著向他們致敬之時,同時將個人對實驗影像的美學精髓提煉出來,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探究,無論是創作方法或媒體本身。

李少莊  2020/10

[1]《讓我們蕩起雙槳》,1955年電影《祖國的花朵》的主題曲,劉熾作曲,喬羽作詞。

[2]《風雲》,1980年香港電視劇《風雲》的主題曲,顧嘉輝作曲,黃霑作詞。

主辦 :牛房倉庫
贊助:澳門文化局、澳門基金會
獨家媒體支持:灣區之下

相關連結: EXiM

策展: EXiM 2020 (i) — 「單刀直入」──陳鏹個人展

2020-09-17

前言

EXiM 2020活動命名為「2+1+2計劃」。打響頭炮的是「單刀直入」——陳鏹個人展和「肝膽相照」——實驗影像展。2018年開始,EXiM活動由放映會轉為展覽模式,作品不只以單視頻播放,更會以錄像裝置展示,這樣更能體現當代實驗影像創作的多元性。

展覽「單刀直入」邀請了成都藝術家陳鏹於地下和一樓空間展示他三組的創作,分別為「恍若隔世的瞬間」、「被迫的流浪」和「萬物有靈」。「恍若隔世的瞬間」由三部無聲和一部有聲3D動畫構成一組錄像裝置作品。跟另外兩組有著明顯的分別,這部分的影片不具有敘事情節。影像內容彌漫著對時間流逝的無力感和湧現出很多夢境般的碎裂景象。而「被迫的流浪」這部分作品主要的視覺構成都以超簡略又有點粗率的鮮艷色塊或剪影繪製的,有種童真式的塗鴉風格。而這些兒嬉似的圖像跟沉重的故事劇情形成很大的反差效果。作品描述人面對病毒蔓延、生活困局和不公體制的掙扎、挑釁、甚至對抗。情節雖然荒誕,但直率又粗暴地諷刺現實中最真實的一面。「萬物有靈」部分的四齣影片都是在現實的場景攝製,但又以定格動畫呈現,作品抽離了現實生活的原有時空和節奏。以食物和物件的擬人手法說故事,而由於物件尺寸細小的原由,鏡頭也由人的視角下降到物件的視角,大部份鏡頭都是以低角度和特寫完成,畫面視覺範圍有限,觀眾像彎下身,甚至蹲著,並伸長脖子俯首近距離去審視我們生活的角落。這次個人展的作品,如陳鏹所說:「埋藏著自己對生存環境的思考。」

在觀看陳鏹作品的同時,也可以看到陳鏹在二樓策劃的中國實驗影像展──「肝膽相照」。從兩個展覽名的互文關係明顯傳逹出陳鏹選擇作品的方向,如陳鏹所說「兩個展覽是有關聯性」。這次展覽的海報由陳鏹親自操刀,海報的視覺元素和展覽名都帶有早期港產動作片的味道。事實上,陳鏹的作品和策展的意圖讓人感受到那些年在紛亂的江湖中,悵然若失又身不由己之時,還能保有那一種最為人念念不忘的快意恩仇與俠義精神。

李少莊, 2020年8 月

 

主辦 :牛房倉庫
贊助:澳門文化局、澳門基金會
獨家媒體支持:灣區之下

相關連結: EXiM

展覽 : 不確定:珠三角當代——後疫情展

2020-08-19

參展作品: 歲月尚未靜好……

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使人們身心產生的恐懼和焦慮依然延續著。
「後疫情」指我們已準備好與病毒共存的適應階段,過去與當下存在著各種不確定性,未來也然。不久的將來,疫苗面世,疫情將會全面受控,這可能是最美好的設想和願望;而最悲觀的情況則可能是:病毒變種,疫苗失效,疫情再次肆虐。無法預測,同時無論如何,在當今世界地緣政治的格局下,伴隨我們的一切事和物終將充滿著不確定性。
在本次的「珠三角當代——後疫情展」中,四個單元的作品互相縱橫交錯,以未知的方式轉化成展覽的整體氣質。藝術家以敏銳的感悟力直面當下的動盪與不安,透過作品對現實和未來的世界作出對話和反思。建構在這個展覽的意義上,往後的日子,疫情和不確定性將繼續陪伴我們左右。

單元一、抵制集體失憶作為不確定中的確定
策展人:王景(深圳)
參展藝術家:黃成(廣州)、44劇場(廣州)、隔離觀察小組(廣東)+武老白(深圳)+李佳寶(三藩市/深圳)

單元二、Isonomia
策展人:何俊彥(珠海)
參展藝術家:《百島計劃》(何俊彥、馬境若水、樊國真)(珠海)、胡佐卿(珠海)、許方正(珠海)、賽音(珠海/澳門)

單元三、空白存在中的魔幻世界
策展人:吳靖(順德)
參展藝術家:劉可(廣州)、鄧子軍(廣州)、陳一致(廣州)、林鈺玘(福州/廣州)

單元四、繁花
策展人:吳方洲(澳門)
參展藝術家:丸仔(香港)、鹿米夕㐄(澳門)、李少莊(澳門)、黃立言(北京/廣州)、華金・法蘭科(澳門)
開幕:29/07/2020(星期三),18:30

主辦:牛房倉庫
協辦:華僑城盒子美術館(佛山)
支持:百島營地(珠海)、騰挪空間(廣州)、Mokik無極藝術(深圳)
策展人:王景(獨立策展人)、吳靖(順德華僑城盒子美術館常駐策展人)、何俊彥(獨立策展人)、吳方洲(澳門牛房倉庫大會主席)
贊助:澳門文化局、澳門基金會
獨家媒體支持:灣區之下

相關連結: 面書
網址:http://www.oxwarehouse.blogspot.com
微信公眾號:oxwarehousemacau
Instagram:oxwarehousepost

 

策展:「我心之城」創作展

2018-10-13

前言

今年七月一齣關於尋找葡撻的廣告在網上引起了澳門人很大的迴響,不少人氣憤批評「那不是澳門」、「澳門人不是這樣的」、「不尊重本土文化」,一片謾罵聲中,本土意識和身份認同的又再次被激發。與此同時,也有人提到「這不是拍給澳門人看的!」。事實上,這齣廣告片也帶出了澳門時下的一個問題──過於側重發展旅遊業和博彩業。澳門,一座原是寧靜的細小城市,在賭權開放之後,每年承載幾千萬旅客和龐大的經濟效益,短短十多年間,銳變成一個「金碧輝煌的國際大都會」,澳門早已被冠名為「富裕」的城市。但在「風光」的表皮下,存在著眾多的社會和民生問題──物價和樓價節節攀升,超負荷的旅客量、無日無之的挖路亂象和長達十多年但落成無期的輕軌工程令交通問題日益惡化,這種種的現象正嚴重影響澳門人的生活質素。去年,「天鴿」颱風更揭示了「繁華」背後城市基建多年的隱憂,但與此同時,一種像是被遺忘已久的本土人情味──患難見真情的互助精神──被喚醒了,而養尊處優的年青一輩更成為那次風災善後工作的主要生力軍。

究竟,澳門現在怎麼了?澳門變得是好是壞?澳門是否已不屬於本地人的澳門?居住在澳門的人如何去回應以上的種種?

是次展覽活動的主題為「我心之城」,一群年青創作人將通過作品去呈現他們心目中的澳門──一個近年急速變化的小城市所引申出的相關現象和景況,從而挑起了何等複雜的情感!當中究竟迷醉於繁華璀璨的金光大道或以精彩娛樂為糖衣作包裝的金錢博奕遊戲?或是困滯於永無止境的挖地工程、擁塞交通和物房價高漲的環境?還是,嵌入於一種對昔日簡樸的人情世道的緬懷?是不滿?無力?麻木?通過這個展覽,觀眾能探視一下時下新生代對身處之地的獨特演繹。

策展人:李少莊,2018

參展藝術家:
2 UP Studio (廖仕能&潘乾東) |  林格  |  植說  |  潘慧君  |  蕭佩欣  |  Sour Graphik  |  洋小漫

參展學生:
張綺琪 |鄧寶妮 |鄧栩彤 |何敏儀 |黃梓程 |林珊珊|雷楚紅 |蘇淑文 |徐嘉珩

 

主辦 :牛房倉庫
贊助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澳門基金會
相關連結:牛房面書, 澳門日報澳門特寫(英文), Macau Lifestyle(英文), 句號報(葡文)

放映會:臺中國際動畫影展(TIAF)2018

2018-10-11

參展作品: 我城的相痕(第八章)
節目總監 : 石昌杰

來源:TIAF2018

節目: 主題單元--變動的世界觀:城市密碼

播放場次: 12/10/2018 10:00; 12/10/2018 21:20

 

奇幻與真實的辯證

臺中國際動畫影展於2015 年開始舉辦,從城市影展的規模,於去年增加了「國際競賽」項目與「臺灣動畫搶先看」單元,大舉邁向國際影展舞台,與積極推廣國人的原創動畫;今年在競賽項目上,進一步增設了「提案獎」,並提高臺灣動畫短片的入圍部數!此外,還很榮幸地邀請了黃瀛洲及紀敦智導演和張毅導演的原創動畫長片《重甲機神》、《狗狗傷心誌》作為開閉幕影片,持續鼓勵與彰顯臺灣原創動畫的軟實力!

整體來說,今年除了持續加強「親子動畫」和「劇情長片」的邀片質量,藉此吸引在地觀眾的參與之外;在其他觀摩節目單元的規畫和邀片上,更延續了去年「實驗與創新」的策展精神,大膽規劃了「奇幻與真實」的策展主題;細數下來,總共規劃了「焦點導演」、「焦點工作室」、「焦點新銳」、「角色方程式:怪怪惹人愛」、「變動的世界觀:城市密碼」和「發現新視角:真實再現」等節目單元,希望提供專業人士與市民更聚焦、更別致的動畫觀賞經驗!

「奇幻」可以說是文藝創作的基本元素,也已經形成了(影視)書寫的類型。所謂的「奇幻」影視作品,狹義而言,指的是取材自神話、宗教典故、民間傳說等故事內容改編或原創的作品。廣義來講,「奇幻」影視作品,更可以指稱超越邏輯與科學證明,充滿憑空想像、捏造非事實與非現實元素的作品。今年TIAF 觀察站的「東方奇幻」和「拉丁魔幻」兩個節目單元,肯定能讓觀眾重新認識動畫「奇幻」表現力的傳統與現代面貌!

然而,有趣的是近二十年來,國際動畫影壇和研討會,也已經相繼討論起動畫「紀實」的可能性;許多動畫創作者,不再滿足於動畫被框限於奇幻影視類型,開始取材自現實與真實的題材,擺脫虛構,不少創作者甚至踏上了「動畫紀錄片」的創作域。今年的「發現新視角:真實再現」節目單元,正是向觀眾展示了動畫如何紀實、如何表現真實的能力,完全不亞於動畫虛構的奇幻能力!

更進一步來說,很多優秀的動畫(影視)作品,卻也經常是奇幻中有真實,真實中有奇幻!可以說,奇幻讓我們讚嘆,真實則讓我們感動!期待今年精挑細選的節目不僅能讓我們的市民想像力馳騁,也能眺望世界,滿懷感動!

節目總監 : 石昌杰

展覽:第一屆國際女藝術家澳門雙年展

2018-03-15

參展作品: 對虛假之信賴 IX -影子說:「……」

 

“ 第一屆國際女藝術家澳門雙年展”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澳門藝術博物館與婆仔屋文創空間聯合主辦。

2 0 1 7 年,婆仔屋文創空間舉辦了展覽“ 2 8 女畫家 + 2 8 繪畫”,展出來自澳門及葡語系國家的2 8 位女性藝術家的原創作品。其後,創立女藝術家國際雙年展的計劃獲公佈,將於3 月8 日國際婦女節這一具象徵意義的日子開幕。這項植根澳門地區及文化空間舉行、匯聚活躍世界各地的女藝術家作品的構想誕生於茲。

澳門藝術博物館於2 0 1 7 年甄選館藏作品,舉行了“ 畫裡娥眉 ─ 藝博館館藏歷史繪畫” 展, 透過油畫、版畫、素描、陶塑等7 0 餘件來自1 9 、2 0 世紀的作品, 展現女性形象在藝術史中的發展演變。作為一個持續研究項目的第一部分,“ 畫裡娥眉”從2 0 1 7 年6 月3 0 日至2 0 1 8 年2 月2 5 日舉行。研究項目的第二部分原來打算透過另一個藝博館館藏女性藝術家作品展呈現,並計劃邀請澳門藝術界一些相關的重要當代藝術家參與,同場展示作品。

上述兩個展覽表達共同的關注 ─ 當代藝術界的女性地位, 以及其他與互補性有關的元素 ─ 為是次集合雙方力量與資源的提案提供充分理由。在2 0 1 8 年, 把兩個展覽相結合且同場呈現,整體成果將更為豐富。

有鑑於此, 雙方加入了不同的想法、願景,故而誕生了此項規模更廣、社會影響力更大的展覽,期望開拓新徑,引發更多思考。

雙年展由兩部分組成。展覽展示由婆仔屋文創空間搜羅的活躍於國際藝術界101位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參展女性藝術家們來自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屬於不同年代,年齡跨度近60歲。

另一方面, 藝博館展出精選約4 0 件涵蓋2 0 世紀7 0 年代至今的作品,以1 0 年為年代單位編排,可讓觀眾一窺藝博館對先鋒女性藝術家創作和藝博館為澳門藝術史的研究成果,展品中包括從她們的創作系列精選的作品,以及獲邀藝術家的大型創作。

整個展覽展出來自2 2 個國家和地區共1 3 2 位女性藝術家的作品, 她們運用了豐富多樣的創作技巧來表達意念。展品包括繪畫、絲網版畫、素描、雕塑、裝置及錄像等,創作時期橫跨20世紀70年代至今。

我們期望雙年能展提升當代女性藝術家知名度,( 重新)發現在澳門、內地及亞洲地區對於社會、文化有重要影響力的女性藝術家之創作。展覽亦呈現女性身份的多樣角色、對女性的多種理解以及超越性別差異的藝術實踐, 正如法國著名女藝術家索尼亞. 德勞納(Sonia Delaunay)指出:“我從不自視為女人。我是藝術家。”

相關連結: 澳門藝術博物館

報導:沒有倉庫的牛房(告別牛房倉庫)

2017-10-22

10/10/2017

澳門人,澳門事,第1590集 沒有倉庫的牛房(告別牛房倉庫)

相關影片:沒有倉庫的牛房(告別牛房倉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