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 / 策劃 <

策展: EXiM 2020 (iv) –「藍上藍」──史文華個人展

前言

「藍上藍」──史文華個人展是EXiM2020第三個展覽,華裔藝術家史文華在美國從事實驗影像創作和教學多年。這次在一樓和二樓展出六個作品,展示形式以單頻、多頻、投影和裝置呈現。

一樓共展出《因爲藍天》、《具體》、《臨界點》和《夜》四部作品。作品《因爲藍天》是用了一種古典晒印圖片的技術──藍晒法(Cyanotype),將手機視頻逐幀印製出來,再重新以定格動畫的方式製成影片。藝術家帶著觀眾從當下最普及的數碼影像,回到製作靜態照片(藍晒法)和動態影像(定格動畫)的最初期,最後又以高清視頻呈現。由非物質的媒介轉化成可觸碰的紙本物質圖像(鐵鹽與光的作用),再以逐幀動畫方式(有別於常見影片的跳動節奏)拍攝成數碼動態影像,一趟關於影像發展的回溯之旅。同層作品《具體》,標題取自二戰後在1954年成立的日本藝術團體的名字「具体」(全名是:「具体美術協会Gutai Bijutsu Kyōkai」,也稱為具體派)。具體派藝術家經常以身體作為工具或身體與工具結合進行藝術創作。史文華認為:「當代攝影機早以超越了攝影機是人眼的延伸傳統說法,攝影機替代了人眼」。攝影機的鏡頭如藝術家的眼睛,記錄了他的當下,景物的紋理和移動的身影等等。而經剪輯的影像就顯露出一種竭力追尋那些已逝的眼前,如腦海中跳動的碎片一樣,早已成為混雜式的圖型,重複地迴盪著,閃現著。作品《夜》的外文名字是以德文Die Nacht標示,是受到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在1885年創作的同名藝術歌曲啟發,也是影片的背景歌曲,而此曲的歌詞來自於奧地利詩人吉爾姆(Hermann von Gilm)1864年的同名詩歌。陽光抺過玻璃窗,也短暫地帶進了室內並勾劃出內裡的場景。作品由光引領著,看到了時間流走,那一抹又一抹的光影讓眼球感受到有溫度的絲質觸感和也誘導出心底的詩意韻味,這就是光影和時間書寫的詩歌。《臨界點》是一個三頻錄像作品,以信號處理器扭曲和改變原有的視聽,產生出抽象的線條和圖案,史文華說:「不可逆轉的影像調變。」與此同時,也讓我們看到數碼技術正在帶領著我們進入到一個全新但難以捉摸的境域。

二樓是一個被藍光渲染的空間,作品包括《水上行舟》和《時間感》兩組錄像裝置。《水上行舟》是藝術家一次重遊武漢東湖之時所創作的,表達城市發展不但使環境變遷,也產生了很多污染問題。當下看到的,已跟孩童時代的兒歌[1] 所描述的景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想不到海山竟多變幻,再也不見舊時面[2]」。作品是利用两部GoPro攝影機固定在两技船槳上,隨著划船的動作,帶著觀眾浸入湖水之中,緊接又回到湖面之上,以一種呼吸的頻率上上落落。這種將相機設置在一處不尋常的視角,翻轉了我們慣常的觀視體驗,似曾相識,但又不一樣的感受和認知。而《時間感》是《具體》和《夜》的增強版,更加深入地抒發對時間飛逝的情懷,流動的光線和景物的質感仍然是主角。

史文華用影像寫詩,時間是很多作品的重要元素,而光線就成為演繹的手段。總能令觀看者走進一個沉思空間,緬懷時間的流逝,更慨歎逝去的不只是時間,周遭的人和景物都無人倖免,同時也反思進步和發展對人的影響。觀賞他的作品,需要靜心品味和沉澱思量。雖然螢幕是光滑的,但是作品令視覺和聽覺撫摸到起伏的痕跡,感覺到景物的質地。在作品的文字敘述中史文華提及多位先鋒實驗創作大師,包括白南準( Nam June Paik)、蓋瑞‧希爾( Gary Hill)、喬納森‧梅卡斯(Jonas Mekas)、菲利浦‧所羅門(Phil Solomon)和日本的具體派等,本著向他們致敬之時,同時將個人對實驗影像的美學精髓提煉出來,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探究,無論是創作方法或媒體本身。

李少莊  2020/10

[1]《讓我們蕩起雙槳》,1955年電影《祖國的花朵》的主題曲,劉熾作曲,喬羽作詞。

[2]《風雲》,1980年香港電視劇《風雲》的主題曲,顧嘉輝作曲,黃霑作詞。

主辦 :牛房倉庫
贊助:澳門文化局、澳門基金會
獨家媒體支持:灣區之下

相關連結: EX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