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 / 策劃 <

策展: 又講又展2008

前言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任何一種新媒體,就是一種新語言,就是對經驗施行的一種新的編碼方式;這種編碼方式來自新的工作習慣,完全來自集體意識。"

“新媒體不是我們和舊有的’真實’世界之間的聯系手段;新媒體即是真實世界,它會對舊有世界留存下的東西進行任意重組。"
馬歇爾.麥克盧漢 (Marshall McLuhan), (1967,1969)

 
電子屏幕已深入我們生活上的每一個層面,家中的電視機、桌面上的電腦螢光幕、樓宇內或街道上的監視器、手上攝影機和攝錄機的小視屏等等,我們已非常習慣通過屏幕去觀看我們身處的世界。人的存在和影像之間的關係已經發生了一種結構性的改變。當我們拿著攝錄機很興奮的在拍攝各式各樣生活的面向;收看電視的娛樂節目和新聞報導;在互聯網上與屏幕另一端溝通交談和參與遊戲,一隻可能無所不在的眼睛已在監控著我們的世界。我們在電子屏幕中觀看和被看,可以說,我們生活在影像中,某些事情可能需要透過影像紀錄下來,甚至再現之後才真正存在。有人說:人活在一個大屏幕的裡面,同時也活在這大屏幕的外面,兩種狀態是同時存在的。

然而,電子屏幕的影像即使再逼真,但當我們用手去觸摸時,卻只是一個平面,其影像不過是一種幻影。它不是一個實體,而是一種非物質性的東西,其結果是我們用手抓不到的。這樣的背景和上一段所述的的變化,對於當代生活及藝術的影響非常之大。

藝術家從上一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已經明白屏幕的價值,電子屏幕如今像畫布般,是錄像藝術家表達概念和抒發感情的平台。在錄像發展的初期,錄像主要對電視持有一種批判態度,它只是一種將視覺藝術潮流搬上錄像媒體的藝術。逐漸地,錄像藝術家發展了不少新的表現形式,並連續不繼的鑽研和引入各種各樣的技術和器材。到今天,錄像已經開始擁有自己的身份了,並成為當代藝術世界不容忽視的新媒體。這一媒體的可塑性和其具備視覺與聲音雙重效果的特性,由聲音與影像的巧妙結合,使藝術作品本身更豐富,感覺更多層次之外,在表達上蘊藏著廣泛的可能性和強大的力量,令創作的表現方式更多元化,也因此吸引了許多不同領域的創作人去捕捉這一新興媒體的生命力。錄像這一媒體已成為了藝術家自身藝術實踐的擴展也是其藝術姿態的延伸,如同其他藝術媒體一樣,完全是藝術家一種個性化的表達。他們觸及這一虛擬影像世界,藉由電子屏幕所構成的影像進行意義上的探索。

這是一個包括展覽和講座的錄像活動,活動是以各位藝術家與其獨有的作品作為主角。參展者除了各自以動態影像數說他們的故事、心情和看法外,也會進行講座,藉由藝術家親身講述、與觀眾分享和討論,讓我們在進一步了解每位藝術家的創作概念、過程和經驗之時,又能從多角度去感受「錄像」這一媒體的特質和其不受限制的演繹方式。

錄像是這次活動唯一共通的地方。

策展人  李少莊


錄像藝術講座
16/11 (星期日)
地點: 牛房倉庫
2:30pm –  郭恬熙( 澳門) , 粵語主講
4:30pm – 稲垣智子(日本) , 英語主講 粵語翻譯

23/11 (星期日)
地點:殷皇子大馬路43-53A號澳門廣場七樓澳門創新科技中心
2:00pm – 杜漢彬 (星加坡), 國語主講

29/11 (星期六)
地點:牛房倉庫二樓
2:30pm – 何家政 (澳門),  粵語主講
4:30pm – 盧謹明 (台灣), 國語主講

30/11 (星期日 )
地點: 牛房倉庫二樓
2:30pm –  曾翠珊(Hong Kong 香港) 粵語主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