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

展覽: 多棱•互觀——國際當代藝術邀請展

參展作品: 數字焦慮 之 構影覓光

 

早在2006 年,當中國當代藝術發展蓬勃,不斷在西方語境中找尋東方文化身份認同的階段,澳門藝術博物館就與中國美術學院合辦了“顯微境.觀——中國當代藝術展”。學院和藝博館依託澳門作為當代藝術的國際交流平臺,在特殊的展覽視角中,詮釋時代的即時命題,也正是強調了以中華文化為主流之時,將中國與國際當代藝術情境在此不斷推衍融合,形成存異互生的當下。這不僅僅是澳門藝術博物館的開館目標之一,也是澳門文化的獨特發展方向,更是中國當代藝術需要切實獨立存在的文化意義。

至此,作為學術前沿之地的中國美術學院,以及國際視野轉換碰撞的澳門藝術博物館之間留下了可以來回呼應,相互鏈接的文化實驗之場,社會美育之域。15 年後,作為2006 年那次展覽在某種意義上的學術性回應,在以“現在史”為考證與排演歷史的角度,此次展覽將對現實的國內外當代藝術語境再次發問。這些問題正是由部分曾參與前述2006 年的展覽的藝術家,和特別邀請的國際當代藝術前沿的藝術家、兩岸暨港澳地區的媒體藝術家、當代藝術新銳共同組成,他們各自在不同社會與藝術創作中來回提問與驗證、實驗和演練,以日常的社會感知,來構建“非常”的社會共鳴,從觀世界到世界觀之間的藝術創造,來直面“近未來”的藝術責任。

所以,本次展覽還是以一種觀看方式作為出發點,即“多棱.互觀”為主題。棱鏡既是高密度資訊與圖像的能量聚集,也是各種社會現實與個體價值、文化基因不斷交織碰撞的能量場。來自海內外32 位( 組) 當代藝術家的參展,凸顯出藝術家實驗性創作面貌,無論區域、年齡結構還是媒介方式、表現形態,本身就已經形成多棱互觀的藝術現場,並通過澳門藝術博物館的專業平臺,以及中國美術學院的學術論述,探討當代藝術展示與研究的新路徑。“觀”則是當下藝術情境形成的新世界觀,是不同文化語境藝術家之間的互相觀看,也是澳門這道對外文化交流、多元文化共生的有“觀”之窗。這種“觀”來源於多文化在全球視角下的多重組合,它既是技術圍控下的博弈,也有對多重文化與歷史的不斷自我考察的推演;是疫情時代人類生活的重新反思,亦是人們對未來幻想的激情與彷徨。

“多棱.互觀”,以藝術家為群體,佐以物理材料的隱喻。以藝術作品語境構築世界觀陳述,讓展覽的目的正是要以多棱模型,著當下去中心化的現實格局,不斷以行動“折射”藝術家的個體立場,叩擊藝術與社會的本質問題。在棱鏡的多重介面上折射出各自多元的價值取向與藝術認同,不斷“折射運動”才能讓藝術能量持續產生和傳遞。在展覽中,採用繪畫、影像、裝置、AR/VR 等多種媒介手段,展現全媒體時代藝術家跨文化、跨領域的實驗性創作。這或許不僅僅是一個展覽,它更是一個久違的藝術“事件”。澳門就在這個時刻此境中,將本土生態發展的視角轉為與當代藝術語境交融的角色。它像是一面多棱鏡,在折射與共生之下,構成了相互觀看的角度。作品將在互關的角度裡,在動態與交融的情景下,省視當代藝術在多情境的藝術現實下,形成相互摩擦和激勵的藝術態勢,建構未來新的藝術生產機制與價值認同,讓澳門在“多棱效應“下,相互觀摩,相互構建藝術參考系、價值觀,成為新中國“向海而生”的多維互動的文化明珠。

相關連結: 澳門藝術博物館